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

《三體》讀後感:詳盡的地球假想史


宏大、精密、踏實、跨越了數百年時空(不計結局的話)的硬派科幻鉅著。

《三體》系列有一個很大的問題:任何一本的書背簡介都不可能看得懂。這部小說雖然非常有名,卻因為無法了解故事大綱,使我長久以來都遺忘了它,直到朋友用力推薦下終於提起勁打開這部厚重的系列。

《三體》的意義,在於它的格局非常宏大,而作者劉慈欣也不是省油的燈,真的有能力駕馭如此複雜的劇情和世界觀,每一段情節,都會突然與遙遠的歷史事作有所連結,合共一千四百多頁的內文幾乎沒有多餘內容。光是這點已經足以在華語科幻小說中名留青史。

《三體》是一部推測性小說(Speculative Fiction),故事建基於三個假設:第一,如果有一個星系擁有三個太陽(恆星),活在經典的「三體問題」(Three Body Problem)之中的住民會有怎樣的身體結構?發展怎樣的科技?建構怎樣的文明?第二,當人類與這個外星文明接觸時,會發生什麼事?第三,假如外星文明真的存在,該如何解答「費米悖論」(Fermi Paradox)?






第一部



第一部主要講述納米技術研究者汪淼為了追查一個叫「科學邊界」的科學家組織成員接二連三自殺的事件,去了玩一部參考「三體問題」的線上遊戲「三體」。「三體」這遊戲其實是「三體文明」的模擬。隨著時間推移,星體上面誕生各種文化體系、不同的科技發展,以各自的方法處理三個太陽的生活環境,當中不適合的文明最終會被毀滅,文明發展會重置,從石器時代再來一次。為了讓玩家(人類)比較容易理解,這些文明中的中心人物會用地球的歷史人物來包裝,比如秦始王、紂王、周文王、愛因斯坦、牛頓、哥白尼、馮.諾依曼、艾倫.圖靈、墨子、莊子、孔子等等。

來自不同地域、不同時代的歷史人物身處同一個「三體文明」,以各自的方式嘗試解決難以預測的恆星軌跡,是第一部相當有趣的部分。最令人觸目、網上討論得最多的是牛頓、秦始王和馮.諾依曼這個組合。秦始王動員了數萬至數百萬的士兵扮成「邏輯閘」(Logic Gate),模仿馮.諾依曼的計算機結構組成了一部「人肉計算機」,讓牛頓輸入天體運行的算式進行預測。

早期人類的曆法是參考太陽、月球和星星這些天體的運行寫成。由於太陽是對氣候影響最大的天體,因此最受到重視。而月球會影響潮汐和黑夜的能見度,重視程度排第二。「日」是參考太陽的升起與落下的循環(雖然其實是地球在自轉);「年」是參考太陽不同時段的強度變化的循環(雖然其實是地球在公轉);「月」則是參考月球的圓缺循環(雖然其實取決於太陽、地球以及月球的位置,影響了太陽打在月亮的光線再反射到地球的強度與角度)。

而「三體文明」因為太陽們的運行太沒有規律,地面經常變得無法生存,難以制定曆法。「三體文明」將適合生物居住的時間稱為「恆紀元」。「恆紀元」剛好是星體(行星)將三顆恆星中其中一顆捕捉成為衛星,氣候因此既不太冷也不太熱而且有分日夜的時段。與之對應的是「亂紀元」,例如「兩日當空」、「三日當空」、「日撞」與「永夜」,都是生物無法生存的世界。這種隨時下一秒就會徹底滅亡的恐懼,使「三體人」對氣候十分穩定的地球抱有極大的憧憬,因而萌生出侵略思想。

《三體》還觸及文化大革命的歷史,但只是作為背景,重點在於葉文潔如何利用太陽作為天線與「三體文明」進行「第三類接觸」。而這個「第三類接觸」驅使「三體文明」派出艦隊前往地球,還發射了高維度超級電腦「智子」干涉地球的粒子加速器,鎖死地球的科學進步。

第一部只不過是開端,觸及到「三體文明」的構成,以及地球人類得悉其存在之後的各種反應。與後兩部相比,第一部的故事發展較為緩慢,最大篇幅的「三體」遊戲對劇情的後續發展幾乎沒有太大作用。因此,第一部儘管內容豐富有趣、充滿對各種科學理論的討論,但若獨立看待,故事是非常不完整的。最終劉慈欣有足夠體力再多寫兩部,使《三體》的故事達至完成,只能說謝天謝地。





第二部:黑暗森林



此部是《三體》中最精彩的。神奇在於明明書中沒多少戰爭場面,卻整部都籠罩在劍拔弩張的氣氛當中,五百多頁全在描述人類與「三體人」之間的博奕,是徹底徹尾的「文明衝突」。

在「智子」與ETO(地球三體組織,Earth-Trisolaris Organization),以及即將進入太陽系的三體艦隊的威脅下,聯合國啟動了「面壁計劃」。「三體人」雖然擁有遠比人類先進的科技,還有「智子」這部能夠監控人類通訊與科學研究的超級電腦,但他們是以「心靈感應」作為溝通媒介,而非像人類一般使用語言。「想說」和「說出來」之間沒有區隔,也因此沒有欺瞞、誤導與謀略等概念。由於他們無法窺見人類的頭腦,於是「謀略」變成了人類最大的武器。

「面壁計劃」在全球選出了四名「面壁者」,予賦他們使用地球大量資源的權力,各自制定對付「三體文明」侵略的對策。他們是孤獨的領導者,一生都不能公開自己的真正計劃。由於「三體人」在「謀略」方面完全是新手,他們只能拜託地球的信徒ETO,選出「破壁人」作為代理人,擊崩「面壁計劃」。於是,《黑暗森林》前半部分為人類與人類的頭腦對決。

四名「面壁者」有三名都是有頭有面的人物,分別是美國前國防部長、委內端拉前總統和政治家。但他們最終一一被「破壁人」打敗。而當中最不起眼的「宇宙社會學」提倡者羅輯,最終提出「黑暗森林法則」,成為拯救人類的關鍵。

三名「面壁者」的計劃都十分激進和瘋狂,同時又使用了紮實的科學與軍事技術,還不忘將計劃分成兩層,把真實內容隱藏起來。閱讀起來就像在觀賞一場賭博遊戲,完全不知道下一秒會亮出什麼底牌,過程驚心動魄。不過,「破壁人」的部分設計頗為怪異,三人的「破壁人」倒是沒什麼問題,但羅輯的「破壁人」卻是他自己,ETO這樣的安排到底有何用意,由始至終都十分含糊。

無庸置疑,相比起精英的三人,羅輯是最平凡,卻又是最有血有肉的人。得到了匹敵聯合國秘書長權力之後,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北歐隱居,然後動用權力在世界中尋找符合自己夢中情人條件的人。最終他會承擔面對「三體文明」威脅的重任,也不是因為有什麼偉大的思想,只是想拯救自己愛人的未來。雖說一個人既是「面壁者」又是「破壁人」的設計難以說服人(這設計後來也失去了其意義),羅輯確實是《黑暗森林》最成功的角色。

當然,本書的缺點也不是沒有,比如《黑暗森林》在羅輯沉睡了二百年,於危機紀元205年冬眠醒來之後,發展就變得頗為奇怪。先是人類以為自己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去對抗「三體」艦隊。雖然可以理解成過度打擊「失敗主義」思想的反動和「思想鋼印」的成果,但這是毫無根據的樂觀主義。除此之外,「面壁者」比爾.希恩斯在羅輯蘇醒不久就隨即遭到「破壁」。而他的計劃是使用「思想鋼印」對人植入「失敗主義」,逼使他們避免與「三體文明」正面衝擊,尋找逃離太陽系的可能性,這些「失敗主義」者被稱為「鋼印族」。可是在比爾遭到破壁之後,就宣佈「鋼印族」已經一個都不剩。這個發展頗為突兀,彷彿是急於令三名「面壁者」全數敗陣而如此安排。

而書末羅輯想到的逆轉計劃,是以「黑暗森林法則」為基礎。「黑暗森林法則」是劉慈欣透過本書提出的大膽假設,也是它回應「費米悖論」的方式。

「費米悖論」的內容是,宇宙如此龐大、歷史如此悠長,如果地球不是一個特殊例子,生命應該普遍存在,但為何人類探測不到?劉慈欣的回答方式是:外星文明存在,可是一旦接觸,就會至少有一方被毀滅。原因是有距離、文化和物種差異,會形成無法判斷對方為善意(不主動攻擊)還是惡意(消滅其他文明),形成一個無盡的「猜疑鏈」,最終會導致雙方互相敵視。於是,文明都會隱藏自己的存在,結果人類一直都沒有發現外星文明。這是一種「宇宙博奕論」。

羅輯的計劃,便是在太陽周圍散佈油膜物質,構成一個巨大的「引力波天線基地台」,隨時將「三體文明」的座標發射到外太空。這將導致另一個「極高文明」毀滅「三體文明」,同時地球也一樣會面臨滅亡。因此「三體文明」與羅輯達成協議,停止了對地球的侵略。於是,兩個文明就像冷戰時期的美國與蘇聯,於「恐怖的平衡」中共存。

既然是推測性小說,內容自然會超出現有的常識,思考某種處境之下的可能性。如此一來,當中的觀點自然不可能所有人都認同。《三體》推出之後,「黑暗森林法則」受到廣泛的討論,其中不乏針對法則兩道公設(一: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、二: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,但宇宙中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)的反駁。我個人也屬於這法則的「懷疑派」。「黑暗森林法則」最大的問題是假定了所有能夠建立文明的物種都必定擁有理解「博奕論」的心靈結構,並且「博奕論」會壓倒其他思考方式。也許只要文明A和文明B其中一方相信「博奕論」,就會導致「黑暗森林局面」(至少有一方會攻擊另一方)。但假如A和B都沒有這種心靈結構,似乎就不會發生了。當然,由於外星人是如何至今仍未有定論,若《三體》主張所有文明必定擁有這種心靈結構,我也沒有實例可以反駁。





第三部:死神永生



作為龐大的三部曲的完結篇,《死神永生》交出了相應規模的結局。然而,這個結局應該不是誰都能接受。除了故事越來越複雜,也因為它涉及比《黑暗森林》還要誇張的科幻設定,亦是於「科幻小說元年」誕生的《時間機器》(赫伯特.喬治.威爾斯著)的核心題材:超時空世界。

羅輯與「三體文明」達成協議後,地球從「危機紀元」進入了「威懾紀元」,兩個文明的和平由羅輯一人支撐。他成為手握啟動引力波廣播裝置的「執劍人」。威懾紀元62年,羅輯年事已高,地球開始尋找下一任「執劍人」,最終選中了航天發動機專業博士程心。但這是「智子」操控選拔過程的結果,原因是心理分析顯示程心接任後啟動裝置的「威懾指數」低於百分之二十。程心一接任,「三體文明」馬上就對引力波天線發動攻擊。期間程心愣在原地,眼睜睜看著維持雙方戰略平衡的天線遭到毀滅,地球從此被「三體文明」支配。

不得不提,「威懾指數」是《三體》中「最不《三體》」的設定,之前的世界觀設定像是超級電腦「智子」、宇宙油膜、甚至「黑暗森林法則」等等,縱使未必真的經得起考證的挑戰,也始終有一些現存的理論作根底。然而「威懾指數」卻沒有,這指數究竟用什麼方式(當然是心理分析,但心理分析也有具體的方法,不能單單用四個字就當說明完畢),由頭到尾都沒有提過。

正當「智子」強逼人類全部移民到澳洲去時,人類與「三體文明」之間的局面出現逆轉,原來載有引力波天線的戰艦「萬有引力號」並未被破壞,連同「藍色空間號」的人員一同進入四維空間破壞了從「三體文明」送過來的銀色水滴,並且啟動了廣播。得悉自己的位置已經曝露給其他「極高文明」後,「三體文明」馬上收回對地球的支配,徹離自己的行星。

從這裡開始,《三體》就進入了天馬行空的領域,出現了四維空間、能夠進入四維空間的「碎片」、位於四維空間的「墓碑」。《死神永生》改變了原本將「外星文明」與社會科學連結的寫法,變成一部想像高維度世界是如何的「幻想小說」。

我個人的看法是,「高維度世界」的存在正正是《三體》自己否定了「黑暗森林法則」的追加設定。「黑暗森林法則」的基礎是「猜疑鏈」,而「猜疑鏈」發展到最後要導致文明互相敵視,背後是有「猜疑鏈為時間性」和「文明之間都有遠距離」這兩個前設,即是說,「黑暗森林法則」只適用於三維空間。假如有一個「極高文明」能夠從高維度的世界觀測低維度(三維)的「三體文明」與「地球文明」,那他們與這些低維度文明之間根本不存在「猜疑鏈」。如果「極高文明」位於五維甚至更高的話,那他們對「時間」和「空間」的理解力都是無限的,低維度文明的過去與未來對他們來說根本瞭若指掌。既然沒有資訊不足,就無需猜測,亦無需要以戰略思維審視這些文明,也因此不可能出現「為以防萬一要攻擊這些文明」的動機。

當然,《死神永生》也有「貼地」而有趣的部分。在一開始被程心送到外太空的絕症患者雲天明在「威懾紀元」完結後,以「三體文明」的大使與她重新見面,將自己知道的「三體」科技知識透過創作童話故事傳達給程心以及其他人類。地球的文學家與科學家展開漫長的解讀工程,終於發現裡面提供了用作光速飛行的「空間曲率驅動」以及製造低光速黑域的「光幕」技術。前者可以讓人類離開地球逃走,後者則可以向宇宙發「安全聲明」。結果人類陷入了支持Plan A和Plan B的拉鋸戰。最後雖然Plan B(安全聲明)勝出,不過程心擁有的星環集團亦暗地裡開發Plan A。

不過看到這裡時,我感到很納悶。人類為何沒有更早想到「空間曲率驅動」?這個概念很早就被提出來,1966年電視劇《星空奇遇記》啟播後更變得廣為人知。《三體》甚至曾經提過哈里.謝頓,即以撒.艾西莫夫著作《基地》中的人物,而艾西莫夫曾經替《星空奇遇記》擔任顧問。照道理這部作品在《三體》世界中也存在才是。

最終地球無法逃離崩壞的命運。「歌者文明」(可能)對太陽系發動「降維攻擊」,將整個三維空間壓縮成二維,物體全數毀滅。只有程心與莫AA坐著光速飛船逃走,期間遇到來自「萬有引力號」的關一帆。

由於「空間曲率驅動」會對宇宙產生崩壞的副作用,整個宇宙已因為「空間曲率驅動」使用過多而逐漸崩塌。對此,莫AA與雲天明將「微型平行宇宙」和「智子」送給程心與關一帆作為避難所。故事過了1890萬年,突然聽到「回歸者」使用包括三體文明與人類語言在內的一百萬種語言的擴播,要求所有「微型平行宇宙」把分離的物質歸還給宇宙。宇宙是重生了,還是陷入熱寂,《死神永生》並沒有給予一個答案。

《死神永生》的結局已經不單單是「地球往事」,而是「地球人觀點的宇宙往事」,似乎有參照以撒.艾西莫夫的《最後的問題》。如果不是對科幻小說有興趣和對物理學有一定認知,《死神永生》恐怕有大量內容會看得一頭霧水。至少「四維空間碎片」、「微型平行宇宙」、「空間曲率驅動」都不能理解。《三體》確實從頭到尾都是一部科幻小說,但第一部與《黑暗森林》有很重的社會科學和文化研究的味道,這也是它的突破之處。然而《死神永生》,卻回歸到更純粹的科幻世界,目標也轉成較資深的科幻小說讀者,這個「大跳躍」雖能夠理解,但我覺得有些遺憾。




結語

雖然上述似乎對此作有很多批評,但我始終同意,《三體》難得一見的世界級科幻作品。如果沒有大量科學和科技等各種知識、編織複雜故事的構想能力,以及將構思付諸實行的體力,《三體》不可能誕生。兩年前宣佈開拍電影版,同年殺青,原定今年上畫,但去年突然宣佈無限延期,實屬可惜。話雖如此,若然要將所有內容影像化,恐怕要拍十五部電影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